外国语--尤泽顺 |
发布时间:2017-04-11 | 浏览次数: 8940 |
姓名:尤泽顺
性别:男
出生年月:1975.11
职称:教授
研究方向:批评话语分析、跨文化语篇对比、
语言文化与政治
学科专长:应用语言学
E – MAIL: youzsh@sina.com
通信地址: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(仓山)外国语学院
邮 编:350007
个人简介:男,1975年11月省,福建南安人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、福建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、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。
教育经历:
2001/9-2004/6 南京大学,国家关系史,博士
1996/9-1999/6 福建师范大学,英语语言文学,硕士
1993/9-1995/6 福建师范大学,英语教育,学生
1991/9-1993/6 泉州师专(现泉州师院),英语教育,大专
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:
2012/4-2012/10 Lancaster University(英国),语言学系,访问学者
2007/3-2009/1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,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,博士后
学术兼职:
中国话语研究会常务理事
《话语研究论丛》编委
《中国当代话语研究》编委
《南开话语研究》系列丛书学术顾问
研究方向:前期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语言、文化与政治的关系,目前主要通过微观层面的话语分析揭示政治、文化话语(包括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和跨文化话语)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。
成果奖励:
1.“Confucius Institutes”: A tens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ultural educ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marketized discourse,福建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,青年佳作奖,福建省人民政府,2015年11月。
2.《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:建构模式与社会互动》,福建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,三等奖,福建省人民政府,2011年11月。
3.《乔姆斯基:语言、政治与美国对外政策》,福建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,青年佳作奖,福建省人民政府,2007年11月。
科研项目:
1.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,20140B070,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话语与福建区域形象的修辞建构,2014-17, 1.5万,在研,主持。
2. 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,JA13079S,话语与社会互动的认知视角,2013-15,4万,结题,主持。
3.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支持项目,JA10070S,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与社会互,2010-11,2万,结题,主持。
4. 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项目子项目,2009JJD740006,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,2009-11,5万,结题,主持。
5. 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,20080440108,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:文化与建构,2008-10,5万,结题,主持。
6.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08CYY003,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:建构模式与跨文化语用研究,2008-14,8万,结题,主持。
7.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,2006B2029,中国-东盟关系的话语建构,2007-2009,1万,结题,主持。
教学情况:近5年讲授的研究生课程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
博士研究生:《批评话语分析经典理论》、《话语分析视角与方法》、
《批评话语分析前沿问题与研究热点》
硕士研究生:跨文化交际(翻译硕士)、话语分析(学术硕士)
论文著作:
论文
1.领导人平民化话语与国家形象的修辞建构:习近平主席外访演讲分析,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》,2016第5期第1-6页。(独著)
2. 话语与社会互动:从语言相对论到批评话语分析,《当代外语研究》,2016年第5期第24-31页。(独著)
3. 对话与互文性:巴赫金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影响,《外文研究》,2016年第3期第22-29页。(独著)
4. 哈贝马斯哲学社会学思想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影响,《话语研究论丛》,2016年第2期第33-40页。(独著)
5. “海丝”话语中的福建区域形象:修辞构建与效果评估,《福建农林大学学报》,2016年第4期第108-112页。(第二作者)
6. 批评话语分析与西方修辞学: 共性与分野,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,2016年第6期第52-60页。(第二作者)
7. 话语、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:《人民日报》与《海峡时报》标题对比分析,《话语研究论丛》,2015年第1期第60-72页。(独著)
8. 批评性语篇分析: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,《中国社会语言学》,2013年第2期第59-70页。(第一作者)
9. “Confucius Institutes”: A tens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ultural educ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marketized discourse,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, 2012年第1期第22-40页。(独著)
10.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a’s foreign policy: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foreign policy section in the AWR,In Chilton et al. (eds.). Discourse and Socio-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. Amsterdam: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, 2012年第105-126.
11. 话语、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:对《人民日报》的标题分析,《东南学术》,2011年第5期第240-248页。(独著)
专著
1.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分析: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(英文,约32.5字),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4年10月/2010年12月。(独著)
2. “乔姆斯基与人性的捍卫”(约5万字),陈伟主编,《当代西方政治思潮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3年2月第232-249页。(参编)
指导研究生:
博士研究生:2016级 1人
硕士研究生:2016级 6人
2015级 6人
![]() |